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IES-3 背景資料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
使用互聯網更成為年青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本身亦是教師的陳漢森表示﹕「上網顛覆了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及價值觀念。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青少年就會受到影響。」他觀察到家庭教養對青少年的效用逐漸降低,最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反而是來自從互聯網得到的資訊。
部分研究亦指,學生沉迷上網,情況日趨嚴重,而所衍生的問題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結果發現,超過一成學生於上學日上網超過4小時,假日更有約四成學生上網超過4小時:過半數的受訪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消磨時間及與朋友溝通,只有少數學生表示會因上網而忽視日常生活;但根據超過四成受訪老師的觀察,半數學生都因沉迷上網而浪費時間,可見上網對學生的學業是有一定影響。
負責是次調查的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首席講師張兆球博士指出,雖然學生沉迷上網的情況未必如成年人想像般嚴重,但明顯地學生利用互聯網作為娛樂工具多於作為學習資源,若不加以節制,他們便會把寶貴光陰虛耗於網絡世界上,而不能善加利用互聯網的正面功能。
調查亦顯示超過六成學生於上課日上網多於1小時,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上網時間越長的學生,與家人聊天、溫習及做功課的時間亦相對越短;雖然學生普遍認為上網不會削弱了他們和家人的溝通,可是偏長的上網時間難免會縮減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運動及健康管理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陸艷媚指出,若學生自小習慣於課餘寄情網絡活動,長大後便難以建立多元活動的生活模式,例如有些學生只懂坐在電腦前上網打機,完全忽略運動,日久便會產生各種健康問題,如癡肥便是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故如何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是一個應當加以關注的課題。
總結調查,張博士指出老師普遍認同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的重要性。這個時代,要禁止學生上網是不可能或不恰當的事。在學習上老師可多設計主題式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在網絡尋找資料,建構知識;而老師亦須教導學生評估網上資訊的可信性,並應提倡尊重知識產權等正確上網態度。要避免學生沉迷上網,老師應鼓勵學生發展多方面興趣,讓他們從日常交往中獲得滿足。
現時的青少年上網交友的途徑有很多,例如有「MSN」、「ICQ」、網上的論壇和網上聊天室等等。一些機構向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全港約有二萬一千名中學生及四萬名小學生沉迷上網交友,情況十分嚴重。
沉迷上網交友會影響學業。任何玩意,如賭博、玩遊戲機等,一旦沉迷,必定會影響正常生活,減少了學習的時間。有些內地的大學生更因為沉迷上網交友而令成績差劣而中斷學業,他們更說了一句話出來「寒窗苦讀二十載,一朝卻被網絡害!」。
沉迷上網交友會令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變得疏離。他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網上交友上,就會影響了正常的社交生活,例如忽略朋友、影響和家人關係。一個調查發現,青少年與家長對網絡的觀感大為不同,就算是知識水平較高的家長,亦會與子女產生「網絡代溝」,嚴重影響人際關係,成為「隱閉青年」。他們長期留在家中面對電腦,長期不肯離開電腦,他們好像和電腦融為一體一樣。這些青年沒有工作沒有學業,只是長期留在家中沉迷在網絡世界,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累。
沉迷上網引致的後果嚴重。青衣一名少年在家玩電腦期間出門丟棄垃圾,大門突然被一陣強風關上,少年不得其門而入下到友人家中休息。期間少年的寓所電腦在持續二十小時開動下過熱引起火災。另外有一名初中女孩沉迷上網認識到一名十七歲的男網民,女孩一次因與家人關係惡化,離家出走,到網友家中住宿,更與網友多次發生性行為。後來該男子被控以性侵害兒童罪名,移交檢察院處理。依這兩件事件來看,我認為青少年不應把電腦長期開動,更不應該輕易相信網友。
沉迷上網的精神健康問題。通宵達旦守候在電腦旁會引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振、情緒起伏不定、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令人際關係轉差;上網時間愈長,愈沉溺於網絡世界,人容易逃避現實及承擔責任,甚至不能自拔。身理方面會引致頭痛、眼花。
沉迷網上交友有很多的不良影響,但又不可能叫青少年們不上網。所謂「小賭可怡情,大賭可亂性。」我認為只要適可而止,上網交友都對減壓或有幫助的;但沈迷卻是萬萬不能。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青少年上網問題

青少年上網問題不只是全球化,亦關於今日香港問題;
上網亦是傳媒的一種工具。與資訊及通訊科技關係
密切。上網對青少年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有必然的
關係。